关注幼儿需求,使自然资源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以《我爱小树叶》系列活动为例
厦门大学幼儿园 王芳
改扩建后占地约一万多平米的厦门大学幼儿园地处风光旖旎的环岛路白城段,依山傍海,处处都是风景,或蓝天碧海,或茵茵绿树。尤其幼儿园独立使用的占地5300平米的小山坡,更是备受外界瞩目。在这里,有各种和谐的天然色彩,如绿、黄、红、棕;有形态各异的植物和各种各样的声音与气味:听得见虫鸣鸟唱、风声、雨声,闻得到树木、土壤、小草、蔬菜的味道。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并科学、合理地有效利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体现所开发的课程资源的价值,是我们关注并积极探索的课题。
从幼儿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小树叶所生成的系列活动《我爱小树叶》即是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了解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抓住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切入点,利用相关的资源以适宜的支持策略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这是我们研究的视点之一。
活动生成
幼儿园公园式的小山坡吸引着园内的每个小朋友,每天孩子们在这绿意葱葱的小山坡上开心地游戏,尽情地欢笑,好奇地探索……享受着暖暖太阳的光温柔地抚摸着的感觉。这一天,孩子们在午后散步时,被纷纷飘落在草地上、石板路上千奇百态的树叶吸引住了,他们指点着、议论着,惊讶声此起彼伏。回到班级后,孩子们对拾回的树叶爱不释手,新奇的问题连绵不断,“老师,树叶为什么会有一半是黄的,一半是绿的?”“为什么树叶要掉下来呢?”“这片树叶为什么是红的?”“为什么我的树叶捏一下就破了?”“树叶为什么有洞洞?”……没想到,一次散步活动竟然使幼儿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的想法:兴趣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而眼前小山坡上这些美丽的树叶不就是幼儿学习和发展极有力的教育资源吗?怎样有效利用本园自然资源,把这一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使之成为幼儿学习的课程内容,例如:通过对“树叶”的收集、观察、比较、记录、讨论以及社会调查等等活动,不仅促进幼儿对树叶相关知识的学习,更能加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和了解,进而也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探究学习的空间。通过研讨,我们决定找准切入点,从幼儿发展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以整合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育活动。
※ 活动片段一——《找树叶》实录: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蓝天白云飘逸悠扬,一阵风吹过,相思树上的树叶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于是,一场别开生面“找树叶”的活动开始了。孩子们快乐地穿梭在各种树木间,趴在草地上,行走在石板路上,他们很投入地为自己和同伴的树叶忙碌着。有的在向小伙伴极力地推荐自己找到的树叶,有的在比较树叶的大小,有的在激烈地争论着叶子像什么,有的……
大自然,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对年幼的孩子具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可以从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可以说,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带着孩子走出幼儿园,走向自然,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养料”。这比我们刻意创设的活动场景更为有效。
于是,老师将幼儿寻找、收集到的树叶进行展示。
师:小朋友,你们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找到的树叶吗?
幼1:我的树叶是在石板路上找到的,闻起来有一股香香的味道。(她得意地给身边的小朋友闻,以证实自己的树叶是香香的。这时,其他小朋友很自然地闻了闻自己的树叶,看是否有气味。)
孩子们发现了有的树叶是有气味的,有的树叶是无气味的。
幼2:这片树叶是在相思树下面捡到的,细细长长的,有点像把剑。
幼3:我的树叶是在草地上捡的,它是褐色的,它的边缘像牙齿,没有气味。不过,一捏就脆了。
……
幼儿通过相互间的观察与比较,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树叶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等特征。
师:你们找到的树叶是不是一样的?
幼: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我的长,他的短、我和他的颜色不一样。
……
师:我们找到的树叶都有哪几种形状、哪些颜色、还有哪些特点,你们可以一边商量一边用笔记录下来。
(于是,幼儿开始三五成群一组,有的将拾到的树叶摆放整齐,有的则和同伴继续穿梭在山坡有树木的地方,似乎再寻找一些种类不同的树叶,还有的正在和同伴煞有介事地讨论着、比较着自己手中的树叶……小朋友在自由的交流后便围坐在草地上,开始边说边画,她们是要快快地记录下来刚刚获取的新信息。)
教师的分析与策略: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在小山坡这个优雅宽松的环境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以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讨论,不断
但由于教师自己对各种树木的种类、特点等知之甚少,有时难以解答孩子们的疑问,难以支持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为此,决定引入家长和社区里的资源来支持孩子们学习的需求。
策略1:请生命科学院的丁叔叔来助教。
为了使家长助教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老师事先与请来助教的丁叔叔进行沟通,拟定方案。
策略2:通过班级虫虫故事会小组活动,到厦大图书馆、书店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 活动片段二——《叶子的秘密》实录:
经过第一个阶段“找树叶”活动后, 孩子们通过观察,得出如下结论:叶子的形状不一样,叶子的纹理不一样,叶子的颜色不一样,叶子的味道不一样。
教师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对于年幼的孩子,这个问题很难简单回答,因为涉及植物学的专业知识。我们邀请了厦大生科院的丁叔叔来到班级,首先他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而又比较普遍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之后和老师一起找到正确解答:“为什么相思树的叶子那么细,像针一样?”“为什么羊蹄甲树的叶子那么大,像手掌一样?”
于是丁叔叔再次带着孩子们来到小山坡,让每个孩子都用手摸摸两种树木的叶子,自己感受比较一下。再寻找其他树叶,进行比较。“为什么叶子有大有小?”“为什么叶子上的花纹不一样?”“为什么叶子的形状不同?”……孩子们对叶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强,通过实地观察、结合图片的讲解(丁叔叔还很清晰地画出了叶脉的三类:分叉状、网状、平行状)。孩子们获取了树叶的简单相关知识,知道“叶子上的花纹叫做叶脉。叶脉是叶片上的维管束,叶脉不一样是因为叶脉传递的能量是从不同方向传递来的。” ……
分析:有些问题,提出来了并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去解答,或者本来就没有现成答案。这没关系,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正确提出问题,对于眼睛看到的,脑子里都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利用家长资源让我们收获颇多,家长的大力支持使我们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也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获取知识,我们在小山坡中设置了有趣的场景,让孩子们通过实地观察、比较后,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 活动片段三——《会跳舞的树叶娃娃》实录:
第一次听音乐的时候,孩子们只会跟着音乐单调地摆动着双手模仿树叶娃娃“飘”的动作。当老师不停鼓励孩子想象成不同的树叶宝宝,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落叶飞舞的情景时,幼儿所表现出的动作大都一致,毫无进展。
教师分析与对策:从活动中看,教师虽然提了许多发散性的问题,力图达到活动的效果,但因幼儿明显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致使教师在引导幼儿创编动作时费了很大劲、绕了很多弯子,收效甚微。
策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小山坡,结合季节特征,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秋天小树叶纷纷飘落,离开树妈妈的情境,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将自己收集、捡回来的小树叶,将其抛撒在空中,观察树叶飘落的各种姿态,再现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自然的情境中去帮助幼儿创编动作。
于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树叶”舞会开始啦!
幼:老师,今天我们又要和树叶玩什么游戏呢?
师:玩一个“会跳舞的树叶娃娃”的游戏吧。
幼:树叶娃娃怎么会跳舞呢?(当老师告诉孩子游戏的名称时,孩子们的惊讶声此起彼伏,一连串的“树叶娃娃会跳舞”的问题抛之而来。)
当老师把手心里垒成一堆的树叶抛向空中时,孩子们的惊叫声、喝彩声、鼓掌声交织在一起。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
子行:“
教师“哦?真的很像,丁丁你的树叶像什么啊?陈岑,你的呢?” (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刻的兴趣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孩子们沉浸在抛树叶的兴奋中,开心地告诉我他们的每一个发现,也在不知不觉中回答着我的问题。)
浩桐:“老师,我发现树叶像羽毛一样,慢慢飘下来的!”(小家伙,会用比喻句了嘛,我暗喜!)
“老师,树叶飘下来好像天上下得树叶雪!”(迁移生活经验,丰富想象。)“老师,我觉得树叶是秋天送给我们的礼物!老师,老师……”(孩子们都在争抢着回答,此时,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认真的,投入的,比平时在室内语言课的效果要好很多)。
活动成效与分析:当再一次播放乐曲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因为在抛撒的过程中有了视角上的观察,看到了树叶纷飞的样子,经过老师的启发,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自由发挥和想像,大胆创编,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各种树叶纷飞的姿态,并且在活动中真正享受到了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更直观地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使孩子们在自由和喜悦的氛围里达到教学目的。
活动反思与感悟:
真实的生活动环境是动态、关联的,隐含着学习者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科学、合理地利用幼儿园的自自然资源,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与幼儿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在活动中教师如何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即是要用心去观察感知,用心灵用理解,用行动去配合。尽一切可能去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就是善于发现幼儿的需要,选择能满足幼儿需要的内容,创设满足幼儿需要的环境,并实实在在地满足每个幼儿需要的过程。而适宜的方法和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让幼儿愉快地探索和积极有效地交往,对满足幼儿的需要具有实际的合乎规律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