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厦门大学是全国重点高校之一,被人们称为花园式的浪漫校园,每天来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上学、放学的途中,小朋友们都会发现校园里的游客多了以后,垃圾也多了起来,环境也没有以前整洁了,草地上、路上常常有垃圾袋、饮料瓶、一次性快餐盒等垃圾。面对这一校园现象,教师把握住孩子的关注点,以幼儿的兴趣、问题为导向,通过支持幼儿体验、探索,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新课程。因此,一场“垃圾分类”探索之旅就此展开……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标识里的小秘密
垃圾桶上的标识都代表什么意思呢?“这个三角符号可能和交通标志一样,是转弯的意思”“有个叶子的标记可能是专门扔落叶的吧……”孩子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是很初浅的。
于是,放学的路上,孩子们三三三俩俩结伴带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直奔小区、校园里放垃圾桶的地方研究了起来,回到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找资料。带着自己收集的资料来到班级,大家讨论、观察,相互交流了起来;在交流中,他们知道了垃圾箱上面的不同标识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毒垃圾……,有的垃圾可以再加工,进行循环利用,有的垃圾可以作为土壤的肥料,有些垃圾者是不能再利用的,而这样的垃圾就要尽量少用。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幼儿做为媒介,充分调动了家长资源,小朋友们推动着家长参与到活动中:观察小区的垃圾桶,上网查找收集资料,融入到孩子之间的讨论交流中,让家庭里的每个成员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筒上的小符号、垃圾桶的颜色、垃圾桶的形状、垃圾产生的原因……均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也激发了他们参与讨论和探索的兴趣。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和疑问不断“上线”:垃圾桶的颜色不同,标识不一样,就代表着里面装的垃圾也不一样,这么多的垃圾到底哪里来的?又要运到哪里去呢?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习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同时也在不断纠正自己如何面对别人不同意见的最合适的方法,而良好的亲子沟通也让幼儿从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小朋友们的探究热情越来越高涨,教师抓住这一契机,与班级家长厦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卢林奇爸爸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希望他能利用专业的知识帮助孩子解惑。
垃圾的“来”和“去”
在探究中,小朋友们观察到自己家附近的垃圾桶每天都是满满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垃圾?垃圾又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戴琛:“每天上学,我都会帮我妈妈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这些都是我们不要的东西。”
哲琦:我发现好多垃圾是超市里瓜果蔬菜的皮和核,还有各种各样的包装纸和包装袋。
次泉:“我家有许多快递的纸箱和袋子,这些也是垃圾。但是我爷爷说可以拿去卖了回收再用。” 如书:“垃圾这么多,以后我们都被垃圾包围了怎么办?” 小朋友们在交流中发现有的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那其他的垃圾要怎么办呢?
孩子对每天人们产生这么多的垃圾产生了质疑,老师邀请了厦大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卢林奇爸爸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次家长助教活动。卢林奇爸爸为小朋友们送来了“及时雨”,他通过了大量的PPT资料,对垃圾分类,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如何保护环境等话题与小朋友们进行了交流互动,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了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告诉大家垃圾还有的其他的处理办法:有些垃圾会会被送到填埋场,埋在地下,慢慢分解腐化,有些垃圾可以发电 ……小朋友们还了解到,很多垃圾的产生都是不必要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减少这些垃圾呢?孝谦:“那我们就少扔垃圾呗。”文浩:“我妈妈就把旧的床单拿来拖地板,重复利用。”孩子们通过各类渠道获得的信息,积极参与和寻找答案,在这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更加意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于是,关于“减少垃圾”的环保活动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话题中再次应运而生。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教师鼓励小朋友通过自主阅读、实地参访、上网查询、与家长交流,不断将调查结果、新问题以及新发现等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解“垃圾”的更多专业知识;带着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近社区、走进厦大校园,将孩子们的课堂转移到家庭、社区、大自然中去积累经验、寻找答案,让活动更加丰富,让幼儿更加自主。
垃圾分类,我们在行动
了解了垃圾分类的秘密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后,孩子们纷纷提出想要寻找幼儿园里的垃圾桶标志。“我们幼儿园里的垃圾桶有没有标志呢?”“没有标志的话小朋友和老师们是怎么扔垃圾的?”
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小朋友们来到了幼儿园地下一楼找到了收放垃圾的地方,他们发现了几个问题: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垃圾是用几个蓝色的大桶装的,垃圾桶上没有任何标识提醒,每天厨房的阿姨很辛苦,她们要把大家扔的垃圾进行分类……
在孩子们对垃圾分类产生高度的重视和热潮时,我抓住这一时机,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幼儿园一楼垃圾站,在发现幼儿园的垃圾分类并不规范时,孩子们都认为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也要懂得进行垃圾分类,为此,他们决定为幼儿园的垃圾桶来个“大变身”。
宇峰说幼儿园的垃圾桶的颜色可以不一样,蓝色作厨余垃圾桶、绿色作可回收垃圾桶、红色作不可回收垃圾桶。而皓皓觉得应该设计一种让弟弟妹妹也看得懂的符号。于是小朋友们自主分成几组开始设计垃圾分类标识。经过大家的努力,投票表决评出了设计最棒的垃圾分类标识,大家一起把垃圾分类标识分别贴到了幼儿园的四个蓝色大桶上,同时还不忘告诉保洁员阿姨如何看标识分类垃圾。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自从给幼儿园的垃圾桶贴上了垃圾分类标识后,幼儿园地下一层就成了小朋友们常常光顾的地方,每次经过或者散步,大家都会提出去看看幼儿园的垃圾桶,老师和小朋友有没有按照标识放垃圾。同时,孩子们还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带回了家里,告诉家人垃圾要分类才能环保。
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究活动中自信、自主的表现自己,同时学会接纳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从孩子熟悉的厦大校园——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关注到垃圾分类标志——看见幼儿园的一个现象——生成了设计垃圾分类标志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教师的循循诱导,不断抛出问题,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幼儿亲身尝试、体验,从身边小事入手,从而更加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活动产生于幼儿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最终又自然地走向生活实现了“生活教育”的理念。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这一场源于生活、幼儿感兴趣的关于“垃圾”的“活教材”便成为了我们学习研发的沃土。“把促进幼儿发展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这样提到。好的课程要跟随孩子们的兴趣和脚步,因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决定着课程发展。此次探究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幼儿的心理,更好地观察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顺利引发了幼儿下一步的探究活动;更加有效地把握教育契机,关注和支持幼儿,及时地丰富与拓展了幼儿的相关经验。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带着孩子们感受厦大校园变化,利用厦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家长资源,为小朋友传道受业解惑,使探究活动不断深入。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孩子们对“垃圾”的持续探索是难得的宝藏,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要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经验,必须超越传统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真正关注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关注幼儿的行动和思维、关注幼儿的体验和感受。因为,良好的活动会不断促发幼儿的兴趣,催生出新的活动,并能让幼儿专注地投入到行动中。唯有追随幼儿的脚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才是课程的真谛。
(陈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