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秋游啦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唱着欢快的歌曲,大六班的孩子们开心地来到了文化艺术中心。走近书画展区时,几个孩子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老师,快看,这幅图上的牡丹花真美啊。其它孩子听见了,也兴奋极了,围着展示柜叽叽喳喳,问题也不断涌了出来:“这是什么画呢?”“这种画画的纸张好像和我们平时绘画的纸张不一样呀?” “我发现这竹子颜色有的淡、有的浓,淡的好像离我们很远,浓的好像离我们很近。”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对于一个新鲜的事物,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是幼儿学好水墨画的基石。
国画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而厦大艺术系又有一批优秀的国画大师,我们充分利用厦大艺术学院这一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借助家长资源引导幼儿使用国画工具与材料,领略其趣味性并有所实践,无意间播下一个认知、热爱、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种子,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多元文化影响的今天,幼儿能享受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难能可贵。看着孩子们对水墨画的兴趣那么浓厚,我们决定陪伴孩子们一起走进水墨画,一同去寻找水墨画的秘密。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水与墨的故事
水墨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回园后,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在《水与墨的故事》绘本中寻找答案。骄傲的水孩子、憨厚的墨孩子、机灵的笔娃娃,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通过故事孩子们了解到创作出一幅水墨画,水、墨、笔。晗炜:“原来水墨画是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呀”,伊诺:“我知道,水墨画也叫中国画,是用毛笔和墨汁画出来的”。子千:“对,故事里说墨比较多就是浓墨,墨多水少是淡墨,”惟恩:“老师,我们也想画水墨画。”“我也是”。
区域活动时我将大大的宣纸铺在桌上,拿出笔墨。“老师,我哥哥也是用这样的笔写字的。”“我爷爷也会这样画画的,他可是国画高手喔。”毕芃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眼光。
“这黑黑的墨水怎么臭臭的,香香的,是什么?”乔乔似乎对气味特别敏感。
“这是墨汁,特别的气味是墨香。”芃芃一副小老师的模样。
“那你来试试吧?”我鼓励他。
芃芃抓着毛笔却不知怎么下手,刚落笔,一团墨就化开了,脸上有点尴尬。又有几个小朋友大胆地尝试了作画。可是薄薄的宣纸一沾水很快就破了几处。
“画怎么就坏了呢?”面对我的提问,孩子们议论纷纷。
“宣纸很薄的。”“墨水太多,纸湿了,容易破。”
“不能在同一个地方一直画。”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幼儿时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龄。当我们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时,及时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后,我们尝试选择形象、直观、富含中国文化内容的原创绘本《水与墨的故事》,从中挖掘出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此为依据,设计和安排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力图从绘本中挖掘中华水墨画之美,也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爷爷教我水墨画
在孩子们了解了水墨画的由来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动手作画。第二天,我们请来了毕芃爷爷带领孩子们走进水墨画。活动室里墨香阵阵,引来画童群群。
毕芃爷爷耐心地讲解水墨画的技巧以及绘画材料、注意事项后,终于等到孩子们的实操练习了,孩子们拿起毛笔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表现呢?
书瑶小朋友拿起毛笔,笔尖碰到宣纸的时候,墨汁不听话的在纸上渲染开来,她焦急的问毕芃爷爷:“为什么我只是轻轻碰了一下,这张纸就变得这么黑了,这不是我想画的图案。”毕芃爷爷笑着对她说:“那是因为你墨水沾的太多啦!”
“你可以像这样子,把笔尖立起来,用笔尖轻轻的蘸取墨汁,然后作画的时候也要轻轻的,这样就能画出你想画的线条和图案啦!”
另一边的包包也碰到了问题,“爷爷,我的纸怎么破了?”“在宣纸上画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太用力喔。”
慢慢地,孩子们逐步投入到创作中。只见孩子们拿起了细长的竹毛笔,蘸上飘着幽香的墨汁,在毕芃爷爷的细心指导下有模有样的画起了水墨画。虽然孩子们有时还会不小心把墨汁涂成一团,还有个别小朋友不小心把宣纸戳破,但这丝毫减退不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一张张活泼、可爱的作品很快就呈现在眼前啦。有的公鸡憨态可掬,有着胖乎乎的身体和红红的大鸡冠,有的马儿正在寻找食物,栩栩如生。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历史悠久,具有简单、概括、迅速的特点,易被幼儿理解与接受。用毛笔蘸墨画画,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干可湿,挥洒自如。 我们借助家长助教活动,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水墨画的世界中,收获着成功的体验和创作的快乐。由于孩子们第一次画水墨画,用毛笔画画力度掌握欠佳,而且对于蘸颜料的量上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后续会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来多加练习,让幼儿在水墨中玩起来,在游戏中了解传统、感悟自然、创造自己的表达方式。
画灯笼
冬至悄然而至,孩子们都在用自己灵巧的小手装扮着教室。这时,桐桐忽然问道:“老师,我想把我的水墨画挂在教室。”“怎样才能把水墨画挂在教室里呢?”“我知道,可以画在灯笼上啊。”“对呀,这个主意真好。”晗炜的一句话引来了小伙伴们的关注,脸上都是认同的笑意。
周三的下午,睿睿妈妈带着全新的灯笼来到了大六班。活动前,睿睿妈妈向小朋友细心讲解和演示了水墨画灯笼的制作方法。然后,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画了起来,睿睿妈妈也参与到小组中耐心地指导起来。
晗玮小朋友拿起竹毛笔,准备在灯笼上画梅,只见她皱着眉头,撅着小嘴嘟囔着:“这个灯笼怎么才能固定住不动呢?”她看了看她的好朋友,也正在为灯笼固定不住而发愁,她想到一个好办法,对好朋友说,你先帮我扶着灯笼,我等会儿也帮你扶住,这样我们就能固定住灯笼在上画出好看的梅花啦!
孩子们画完了,和睿睿妈妈一起把灯笼挂在了走廊上。不时地与旁边的小朋友悄声议论几句。一盏盏灯笼高高挂起,远远望去,形成了“月华连昼色,灯景杂星光”的瑰丽景色。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睿睿妈妈的到来,丰富多变的内容,同样的墨汁画出了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色彩。这样,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水墨画的兴趣,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孩子们水墨画的基本笔法也迅速提高。通过几次活动,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多方面的学习并获得了经验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孩子们学习水墨画的热情。
赏画《江南水乡》
有了前几次的水墨画经验,孩子们对水墨画的兴趣更加浓厚了。晨间活动时,萌萌说:“我昨晚和妈妈去美术系看水墨画展了。”“我也去了,听说是个美术家画的喔。”“是吗?我也想看看国画大师的作品。”“什么时候我也能去看呢?”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如果能让孩子们欣赏大师作品,便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于是我们选取了吴冠中爷爷的《江南水乡》水墨画。
活动中,孩子们把自己观察到的江南水乡景色一一和同伴介绍。
“我看到了荷花,还有莲蓬。”
“还有弯弯的小桥,细细的小河。”
“一栋栋房子靠在一起,有桥、有树,真好看。”
“你们看,房子的屋顶就像不加水的墨画出来的。”
“我知道,那是浓墨啦,小河就是加了水画的淡墨。”
“黑黑的一块一块,就像屋顶一样。”
“不对,我觉得像石头路。”
“石头路是一块块黑墨画出来的,真有趣。”
“老师,一条条的细线,好像下雨了。”
“那是淡墨啦”
“看着看着,好像我去过的苏州喔。”
这些来自于孩子们口中的童言稚语,把水墨画里的江南水乡形容得那么真切,那么可爱。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随着孩子们水墨画经验的丰富,让他们欣赏大师的水墨画,可以促进孩子们与国画大师的作品进行互动与碰撞,在对话和冲撞中容易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在考虑了许多大师的作品后,我们选择了吴冠中爷爷的作品。让孩子们通过欣赏名画《江南水乡》感受作品简单的线条、块面和色点所形成的意境美,体会江南水乡黑瓦白墙的建筑风格及画家水墨画的独特韵味。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水墨画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瑰宝,它那简单、概括性的表现形式非常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幼儿大胆挥洒、毫无顾忌地作画,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我们充分发班家长资源,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拉近了老师、孩子、家长心灵的距离。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高校的家长助教”是一种非常好的家园共育方式,我们的家长有热情且有能力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我们充分挖掘与利用高校家长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和学习经验。
通过水墨画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客观事物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从感知水墨画到习得种种水墨画的经验以及孩子们的作品小画展等可见,孩子们对水墨画的兴致浓厚,收获满满。他们笔下的世界简练概括、单纯质朴,稚拙可喜。我们将继续探索儿童水墨画的课程教学,引导孩子们大胆地创作水墨画,不断感受墨色与宣纸相融合带来的无限快乐。
(方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