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培养自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在大班的幼小衔接关键阶段,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良好的自理能力的养成是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学习的基础。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不仅有助于幼儿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幼儿独立意识的发展,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形成完善的人格。
九月中旬因为疫情影响,小朋友们一直都没办法上幼儿园,要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培养小朋友们的自理能力呢?在居家教育活动指导中,大六班老师和家长加强家园协作,充分利用浸入式居家教学环境,采取有效的家庭指导策略,鼓励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掌握生活自理和学习自理的方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形成自我服务的习惯,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小朋友们在爸爸妈妈的鼓励下,在老师的视频谈话引导下,积极行动起来了。围绕整理物品、进餐、盥洗等生活自理,积极练习折叠衣服、使用筷子、自己剪指甲、系绑鞋带等活动。孩子们不但学习兴致高昂,也更加细致耐心,增强了自理技能力。




许多小朋友还主动帮助爸妈扫地、擦窗子、晒衣服、叠衣服……真正向自立自主的“小大人”目标迈进。
熙承:“我劳动前先和妈妈讨论了一下,给全家人都布置了劳动任务,我负责扫地和整理图书。”


程予:“在家里,每次都是爷爷削梨子给我吃,今天我也学习削梨子给爷爷吃。”

宏景:放假在家,我会自己修理玩具,还跟着妈妈学习打蛋、煎蛋,自己煎的鸡蛋可好吃哦。”



俊皓:“我已经学会包水饺啦。”

“我会自己洗衣服。”“我会帮妈妈洗碗、洗筷子。”……







在锻炼生活自理的同时,小朋友们还尝试着进行学习上的自理能力的培养,自己整理图书,自己整理文具,还会自己给自己规定学习时间……




在疫情居家环境中,家长的有效指导参与,增进了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家庭观念与共识。据家长们反映,原先持有“孩子还小、动作慢,反而添乱、不如自己干”想法的家庭不在少数,溺爱包办剥夺了孩子们反复练习的机会,缺乏有意识的鼓励和表扬也使得孩子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家庭成员间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更使孩子们无所适从。而通过居家教学的参与,家长既是示范者,又是推动者,更是记录者,在家园联系互动中与孩子们一同成长,共同收获了能力、成就感以及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居家教学活动中,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继续努力!
(陈卫红、张思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