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班 李冬梅 陈少莹
一、活动背景
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他们总是带着一颗不断探究的好奇心,去了解这世界神奇的一切!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纸成为了他们探索的宝贝。在一次的美术活动中,芮芮说:“我见过锡纸,妈妈告诉我锡纸可以做烧烤。”源源:“我知道宣纸,它可以用来写毛笔纸字、画画,爸爸经常在宣纸上写好看的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一个新的话题:“纸从哪里来?”借此抓住教育契机,立足幼儿兴趣,围绕“纸”开展一系列生成课程,既满足幼儿对纸的兴趣,又在这个活动中构建了对纸的特性及制造的新经验,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纸趣”之旅应运而生。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纸从哪里来
区域活动中,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纸是从哪里来的吗?”郭秩:“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怡和:“我知道是木头做的。”田源:“回收垃圾做的。”打印机真的可以制造出新的纸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听到孩子们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于是,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厦门大学印刷厂。
印刷厂的周叔叔带孩子参观了工人叔叔是怎样装订试卷?厦大莘莘学子大学生哥哥姐姐的毕业证书是如何印出来的?罗曼小朋友问到“周叔叔,那这些机器能造出新的纸吗?”“这台很大的机器是什么?”周叔叔没有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故作神秘地问:“小朋友,如果你们把画好的画放进这个机器, 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吗?”孩子们一个个都跃跃欲试,于是孩子们就拿起笔画他们喜欢的图案,周叔叔手把手的教他们操作几遍,一幅幅一模一样的作品就印刷出来了。趁这个时候,我问孩子们,“这速印机能造出新的纸吗?“不行,这张纸是老师放进去的,本来就有了。”“速印机只能复印,能变出双胞胎!”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豁然开朗!
通过参观体验,发现打印机没有造纸的功能,从打印机出来的纸张是老师提前放进去的。孩子对神奇的造纸术还是存在着诸多好奇……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纲要》中指出“选择与幼儿认知特点相适应的生活基本物品,通过比较、分析物品的演变,感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时,如果老师马上给孩子答案,孩子便失去一次探索的机会。面对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厦大的高校资源,带孩子们参观厦大建南印刷厂,让孩子通过直观的参观印刷厂工人的工作流程,实践体验如何使用速印机。在这次参观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得知纸张不是打印机打印出来的,验证和判断自己对“纸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猜想。
我们来造纸
面对这个棘手的新问题,我们该如何找到答案呢?孩子们开始了第一次的探究,请爸爸妈妈们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完成调查表,借助家长资源,更好地为本次班级课程的开展添砖加瓦。结合家长们智慧的结晶,我们也进行了整合与统计!请孩子和班级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调查,怡和小朋说:“纸是木头制作的”,遭到了同伴的质疑,因此他首先完成了资料查阅工作,并将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给全班小朋友做了一次详细地解说,怡和说:“以前没有纸的,古人写字是写在石头上、竹子上、布上的。有个叫蔡伦的人发明了造纸术,我看过视频,首先要把大树砍下来,剥皮切成碎片,然后泡水放机器里搅烂,用一张网捞起来,最后再晒一晒就变成一张纸了。”大家似乎相信了?但仍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我们观看了关于“造纸术”的动画视频。这一次,大家真的相信了!木头真的可以造纸。除了木头,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呢?小朋友们大胆猜测:竹子、草、废旧的纸......在分享交流后,孩子们对造纸术更加好奇不已,柯柯问:“老师,古代的人可以造纸,我们能自己来造纸吗?”大家都想亲自体验古法造纸,我们是否可以自己制作纸呢?可是我们又没有材料,该如何做呢?
基于小朋友们的兴趣,于是我们网购了造纸术DIY材料包,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的探索实验。通过溶解、抄纸、晾晒,很多小朋友成功完成试验活动,但是他们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发现自制的纸比较厚。”“我发现自制的纸比较粗糙。”“我发现自制的纸一点也不光滑、平整”……”为什么会和我们日常的纸不一样呢?小朋友们开始对比常见的纸,一致得出结论:可能是因为纸浆没有完全溶解、我们在操作的时候没有搅拌均匀。
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再次查阅资料,共同探索,在家里和爸爸妈妈进行了二次的实验。习得了第一次的经验后,在这次实验中,孩子们先把纸浆撕碎一点,再放进蒜臼里,开始捣泥,这一步虽然困难,但孩子们仍然很耐心地将纸浆捣烂。手酸了,就请爸爸妈妈帮一下忙;紧接着,孩子们把捣烂的纸浆放到水里面充分搅拌均匀,再小心翼翼地将纸浆铺平在网框上,放到阳光下晾晒。孩子跟爸爸妈妈的第二次实验非常成功,孩子们发现这次自制的纸比较薄了,而且孩子们还放入自己喜欢的干花、干草,大胆展开自我想象,天马行空……
孩子经过两次的造纸试验,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有的小朋友纸浆放的太厚了,有的小朋友纸浆太粗糙,可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兴趣怏然,勇于创新,坚持不懈地反复尝试,不断地求索不止,至始至终,孩子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地去干预孩子,而是在兴趣点上支持他们。先让他们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调查,自己先去寻找答案。通过调查以及老师组织观看“造纸术”的视频,他们认识了蔡伦并了解了造纸的过程,知道了纸是用树皮、植物的根、茎、叶等加工而成的;制作一张纸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要溶解、抄纸、晾晒。孩子们已经对造纸蠢蠢欲动,教师适时地提供造纸的材料,让他们根据自身获得的一些经验先尝试造纸。虽然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老师还是鼓励孩子们去发现问题,他们发现 “捣泥”这步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要花力气、还要有耐心,纸浆没有捣就会影响纸的质量。小朋友们通过两次的实验和对比,发现了关于纸的不同特性“厚与薄、粗糙与光滑”,真正了解造纸术,体验造纸的乐趣。
只有让孩子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他们对获得的经验才能更深刻。这时候,老师要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帮助者,抓住时机,注重观察,捕捉到幼儿瞬间的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使其得到满意的答案。
废纸新玩乐趣多
通过造纸活动幼儿体验了造纸的乐趣,知道了纸是由树木等原料经过一道道工序制作而成,来之不易,但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我们的树木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纸,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那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如何节约用纸呢?提出这个问题后,小朋友们带着问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调查了解。嘉嘉说:“画画时不乱涂乱画,不浪费纸。”鸣鸣说:“报纸可以用来团纸球,当做沙包。”涵涵:“我家里有很多看过的报纸,我跟妈妈把报纸进行撕贴,然后黏贴成好看的画。”壮壮说:“报纸可以回收回去,制作成新的纸张。”从孩子的分享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节约用纸的问题上,对废旧报纸的利用比较多。所以我们顺着孩子的这个点出发,向家长收集家里的废旧报纸,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小朋友们在区域活动时间,在离园环节,在美工活动上,利用报纸做了好看的画装饰班级环境,制作了纸球、纸棒,在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
孩子用废旧报纸尝试探索新的游戏玩法,知道废旧报纸可以被我们利用,可以作为我们游戏的玩伴。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大胆参与,不断地尝试,既探索了纸的多种玩法,也了解废旧报纸的用途,有助于养成幼儿节约用纸和环保意识。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有意义的童年。”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让孩子懂得爱惜纸张,节约纸张,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并知道了一张小小的报纸可以一物多玩,有效应用到幼儿园各项活动中,而且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促进幼儿不断探索不断发展,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孩子怎么节约用纸,而是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他们能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去发现,原来美工区剩下的纸张可以用来折纸飞机,原来报纸看过了可以做成富有艺术感的画。所以当一个问题抛出来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告诉答案,而是引导、鼓励孩子,让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增强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在节约用纸的同时,又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及创作能力。利用生活中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孩子最能接受,也最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在“纸的探秘”的活动中,我们注重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从带领幼儿去寻找什么是“纸”,到观察千变万化的神奇图形,从而探索纸的用途,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玩一玩等让幼儿探索纸的特性,幼儿兴趣颇高。如在“参观印刷厂”活动中,小朋友们通过参观,知道了纸张并不是从打印机里打印出来的;在“睡莲花开”活动中,让他们感受纸张的不同特性;在“好玩的纸”中,懂得纸张的废物利用,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纸;我们充分利用厦大得天独厚的资源,通过参观“建南印刷厂”,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和演示下,知道了纸的各种用处。在本次活动中,老师能充分尊重幼儿,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实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边让幼儿讲解自己的做法,边让他们在探索、观察、比较中获得进步。我不仅关注孩子们探索这-问题的结果,更重视探究的过程,关注孩子们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思考,能否自己主动地设法解决问题,能否接纳、倾听同伴的观点等等,这中间真正渗透了“做中学”的理念,让他们从验证中得到反馈,构建新的知识经验。
此次活动得以持续开展的原因在于孩子的兴趣,因为他们兴趣,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的深入探究,最后才能找出答案。在孩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除根据需要给予孩子材料上的帮助和知识的引导外,孩子遇到难题时,不要立刻出现,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孩子们的想法有很多,关于纸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将陪伴孩子们继续在生活中发现与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