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牙齿 从我做起
发布时间:2021-07-02
浏览数:

中九班蔡金萍

一、活动背景

一天,孩子们坐着聊天,林浩看着笑哈哈的晟嘉突然问道:“晟嘉,你为什么前面的大门牙不见了。”晟嘉告诉林浩:“我的牙齿是医生给我拔掉的。”一旁的小朋友都被吸引了过来。“为什么要拔牙?”“你有几颗牙,我有100颗!”“为什么我们会长牙齿?”

孩子们交流起生活中与牙齿有关的那些事,每个孩子对自己、别人的牙齿都是无比的好奇,渐渐便对牙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班级里,一场与牙齿有关的奇妙探索之旅便悄然展开。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牙齿的秘密

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发表着自己的发现,小鱼站在镜子前说:“我的牙齿白白的。”雨蓁则在一旁补充道:“我的牙齿长方形,有的中间凹进去小小的洞。”不少小朋友见眼前此景,也张大嘴巴观察起来,一颗一颗地数,歪着脑袋瞧,看着孩子们认真思考的模样,我问道:“你们看到的是牙齿的表面,牙齿还有一半被包起来了,你们知道是什么样吗?”奕帆咬了咬牙说道:“真的呢,牙齿像种在嘴巴里一样。”恩恺立刻舔着上排牙说:“我觉得里面尖尖的。”一场对话下来,孩子们仿佛更加困惑了:“牙齿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的牙齿都是一样的吗?”

孩子们都认识“牙齿”,他们尝试用画笔简单地勾勒或是用轻工泥捏出他们自己的牙齿外形,有的这几颗牙齿比其他牙齿高一点;有的前面的牙齿扁扁的,后面的牙齿圆圆的;有的牙比旁边的牙还尖……对于表面看得到的“牙齿”,他们都有几乎相同的理解:白色、坚硬、有大有小等等。除了外形,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牙齿对不同食物的咬合也有不同的见解,比如:吃点心的面包,咀嚼相对轻松;吃鸡腿需要撕咬;而吃韧性较大的饼干时,就需要用力咬碎。孩子们认真记录,发现每个人牙齿的承受力也是不一样的。中班幼儿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是经验少,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景与活动形式,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引导他们观察与自己身体息息相关的牙齿。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为了更深入探讨到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使孩子们更了解牙齿的特点,我们来到厦大医学院医学标本室,标本室里真实的牙齿标本及可实操的模型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对比标本与自己的牙齿,孩子们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牙齿由里到外的特征,真正了解每个人牙齿外形的不同,牙齿的构造与作用。

 

拯救大蛀牙

幼儿园龋齿防治中,孩子们认真听医生老师的要求,排好队,做好龋齿防治,只见医生老师在每一位孩子们的嘴里放了白色的氟化泡沫,味道酸酸甜甜。孩子们在防治过后再次讨论起来: “为什么我们要龋齿防治呢?”“为什么会长龋齿?”前几天刚看完牙医的梓彤和大家分享道:“龋齿就是蛀牙,医生说我再吃糖就要蛀牙啦。”萱萱很快反应过来:“我知道蛀牙,牙齿会变黑!看!”萱萱张开嘴,大家发现在萱萱后排的牙齿中,有几颗牙齿有点黑黑的。

我请梓彤和萱萱向大家说说自己关于蛀牙以及看了牙医后的想法,孩子们得知“龋齿”这一新鲜的名词陷入思考: “吃糖就一定会长龋齿吗?”“除了龋齿防治,我们怎么样才不会蛀牙?”这天,经过与家委联系,厦大翔安医院“健康口腔推广大使”蒋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牙齿保健活动。

蒋老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孩子们通过学习观察,明白吃了很多糖或者食物,却不好好刷牙,在牙齿上形成细菌,慢慢地细菌就会腐蚀牙齿。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缺失。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指南》提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孩子们了解到鸡蛋壳中的钙元素和牙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钙元素是一样的,老师便引导孩子们进行实际科学活动来验证,从而促成了牙齿科学小实验。

孩子们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醋、可乐、橙汁等等带到幼儿园,将洗净的蛋壳浸泡在不同液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孩子们发现,白开水里泡的蛋壳没有变化,不同饮料泡过的蛋壳逐渐变色,而醋泡过的蛋壳被醋里的酸分子腐蚀变软变脆弱,一碰就碎蛋壳且如此,如果换成是我们的牙齿呢?通过这一牙齿科学小实验,孩子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过量吃糖、喝饮料对牙齿的伤害这么大!

 

牙齿大作战

一堂牙齿保健小课堂,引起孩子们在生活中对牙齿健康的重视:“我们的牙齿最喜欢什么?最怕什么?让我们把它们找出来!”一场全新的思考,使得孩子们将困惑记下,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等的了牙齿需要爱护,少吃糖,要每天正确刷牙。于是,班级不知不觉沉浸于护牙行动的氛围之中,他们展开一场关于有利于牙齿和有害于牙齿的食物的辩论,总结出了蛋糕、糖果、碳酸饮料、咖啡等等是有害于牙齿的,而蔬菜、水果、米饭、牛奶的等是有利于牙齿的食物。日常饭后,孩子们自觉做好饭后漱口,甚至相互督促,漱口鼓五下,漱三下,不让食物还留在牙齿里。他们自主分配好每日“小小监督员”,并轮流担任,每次漱口都有“小监督员”评价同伴的表现,对漱口方法正确的幼儿给予表扬,促进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漱口习惯。

我鼓励孩子们把幼儿园学习到的“巴氏刷牙法”带回家,孩子们熟念刷牙口诀:“小牙刷,手中拿,张开我的小嘴巴。上面牙齿往下刷,下面牙齿往上刷。左刷刷、右刷刷,里里外外都刷刷。早晨刷、晚上刷,刷得干净没蛀牙。刷完牙齿笑哈哈,露出牙齿白花花。”与大人互相监督学习,好习惯落实到生活中,刷牙可以帮助幼儿去除口腔污物和按摩牙龈,减少嘴里的细菌,牙好胃口才好,身体才会更加强壮,家长让孩子们自行选择喜欢的牙刷、牙杯,制定刷牙时间,甚至建立起刷牙打卡计划,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们不再那么迷恋零食了,刷牙积极性显著提高呀。”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知道,该年龄段的幼儿初步了解身体特征、保健常识及保护方法。《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通过一系列活动,在老师的支持与推进下,孩子们对保护牙齿积极性显著提高。不仅在幼儿园,家园合作更是至关重要,如有发现咬手指、咬嘴唇等不良习惯会造成孩子牙齿排列不整齐的情况,我便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配合帮助孩子改正。孩子的牙齿正处于发育阶段,摄取足够、平衡的样样物质次能保证其正常发育,引导家长平时让孩子吃些钙、磷、维生素多的食物等等。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牙齿作为身体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孩子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吸引他们去探索、发现。从孩子们一次自发的讨论,延伸到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牙齿,从课堂讨论(走进课堂)、参观医学标本(走出课堂)、家长助教、科学实验等等,从认识自己的牙齿外形、懂得龋齿的产生、体验牙齿的作用,设计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层层深入展开。活动中,让孩子从实际出发,多以亲身体验与时间观察为主,让课程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最后引发孩子们要学会保护好它们,都能拥有一口健康好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学习与探究的主动性及专注于坚持的良好品质

此次活动的开展过程让我深深感到: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平常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与兴奋点,在追随幼儿的兴奋点,生成教育活动内容时,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问题、需要、给以及时的应答与支持。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成长的环境,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扫一扫,关注我们
地址:厦门市厦门大学海滨路57号 邮编:361005
电话:0592-2182521
园长信箱:xdyey@xmu.edu.cn
版权所有:厦门大学幼儿园
Top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