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六班 许雅雯 阮诗勤
一、活动背景
在一次《摇滚青蛙》的表演游戏时,“小青蛙”们经过了一番打扮后,音乐会开始啦!“小青蛙”们纷纷奏响手中的乐器,歌曲还未结束,作为观众的昊宇便打断了音乐会:“你们这样乱敲好吵啊!这才不是音乐会。”那么音乐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看到孩子兴趣盎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于是,我利用厦大艺术学院的高校资源,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系列音乐会的探究活动,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孩子对美的感受与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音乐会的秘密
孩子们回到班级便开始讨论起了自己的猜想,怀萱说:“音乐会上会有音乐、有人在台上跳舞。”灵均说:“不对不对,应该是在台上唱歌!”蛋蛋笑着说:“音乐会应该会很热闹吧!”这时候,翰鸣连忙说道:“我在一本书上看过图片,音乐会上有乐器的!”恩奇连忙问:“都有什么乐器呀?”芊芊凑过来说道:“我猜会有钢琴还有吉他!”俊逸说:“音乐会上除了有人演奏乐器以外,还会有很多的演员!”奕阳说:“那一定会有很多观众吧!”小可说:“嗯嗯,我上次和妈妈一起去听音乐会,观众都很安静在听,也没有人在玩手机噢!”希希说:“你们说了那么多,我都听乱了,那音乐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啊?”
于是我们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查查资料,了解什么是音乐会。孩子们化身成“小小调查员”通过多方面途径收集有关音乐会的资料和图书,在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收集下,有关音乐会的资料越来越丰富。在课间孩子们分享着他们了解到的音乐会:音乐会上有指挥家、乐器演奏,台底下有观众……另外孩子们还了解到了有关音乐会的礼仪:不能带食物和饮料进入音乐会、手机需要静音或者关机、在音乐会进行时尽量减少说话或者随意走动。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小小的问题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对于音乐会孩子们众说纷纭,显然孩子们对于音乐会是缺乏经验的。在《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于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帮助孩子们一起查找、翻阅有关于音乐会的资料。
通过查阅资料,孩子们对于音乐会的认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把从资料上了解到的关于音乐会的知识带回到了班级分享。由此,孩子们对于音乐会的了解越来越丰富,探究的兴趣也愈加高涨。


走进音乐会
在充分查阅资料后,第二次的《摇滚青蛙》表演开始了,“青蛙们”的音乐会有了明显变化。“青蛙们”不再随意敲击乐器,小观众们也能够安静聆听,不随意走动。在表演结束后,苗苗和“青蛙们”抱怨道:“我觉得这个音乐会一点都不美妙。”怀萱说:“是因为乐器的声音很乱,所以才不好听的。”孙鸿激动地说:“对对对,声音很不整齐,这边一下那边一下的,‘青蛙们’需要配合!”这时钰璇反驳道:“这么多人怎么配合,那要听谁的?”
孩子们对音乐会有了一定的经验以后,在接下来的表演游戏中明显有了进步,不会像之前那样随意敲击乐器,同时也开始注重音乐会的礼仪了。但是就在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么多人演奏乐器,我们该怎么配合?
在音乐会上,哥哥姐姐们各自展示着自己拿手的乐器演奏出美妙的乐章,孩子们在音乐会中感知着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变化。欢快的《两只老虎》和缓慢的《小星星》形成强烈的对比,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快慢之分;哥哥姐姐们的表演结束后,孩子们在现场与乐器来了一场亲密接触,有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低音,有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是高音,还有的乐器弹奏出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着音乐的高低、强弱之分;经过哥哥姐姐们的介绍,孩子们还见到了一些不常见的乐器,如:竖琴、黑管、萨克斯,知道每种乐器发出声音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同时,孩子们发现了音乐会上有个重要的角色——指挥。一场音乐会完美的呈现,缺少不了一个指挥家的存在。孩子们看到,大学生哥哥指挥家挥舞着他的指挥棒,小乐手们就能演奏出一首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他们配合得真是太好了!指挥家哥哥告诉孩子们:“我可不是在乱挥舞指挥棒的哦,指挥的工作就是“沟通”,不仅与乐手们交流,有时候也和观众们交流。指挥家必须精准地打出拍子,才能让乐手们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孩子们在大学生哥哥的指导下,学习了指挥最基础的动作,原来指挥一场音乐会也不简单啊!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互相讨论着关于音乐会上的新发现:乐器有独奏也有合奏、乐曲的节奏有快有慢,演奏者看指挥家的指挥进行演奏……
孩子们了解了指挥家的工作,对游戏也有了新想法——我们需要一个指挥家!孩子们经过角逐,推选出了芊芊来当指挥家。大家听着芊芊的指令,对“音乐会”重新进行了规划:“这里是观众区、这里是小提琴区、这里是中心点指挥家站的地方,所有的鼓往后站……”芊芊有模有样,还自己设计了‘乐谱’:“我的指挥棒点到你们的时候,你们就按这个节奏演奏,我的指挥棒如果停下来就表示休止哦!”孩子们经过一次、两次……不断地磨合,终于演奏出了和谐的音乐,他们兴奋极了:“我们成功了!”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仅仅只是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音乐会,孩子们对于音乐会的认识依旧是粗浅片面的。在《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于是,我们利用厦大高校资源联系了厦大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为我们演奏一场音乐会。
亲身参加过音乐会以后,孩子们对于音乐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与提升,他们把直观看到的了解到的关于音乐会的知识以及指挥家的工作搬到了自己的游戏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会是孩子们永远难忘的一次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音乐会
孩子们对音乐会的兴趣丝毫未减,她们还想继续筹备一个真正的音乐会。抒菲说:“在音乐会上有好多乐器,但是幼儿园没有这些乐器该怎么办呢?”这时我随手拿起美工区的两根木棒不断敲击着:“你们听,这个声音像什么?”欣彧:“这个声音好像马蹄声呀!”紧接着,其他小朋友也开始寻找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蛋蛋拿着两个小瓶子在耳朵边轻轻地敲击着,瓶子发出的清脆响声使他兴奋地对旁边的伙伴说:“听,多像一只小鸟在树林里叽叽喳喳地叫呀!”一旁的翰鸣听了,马上挤过来,用力地来回挤擦手中的两个竹筒说:“瞧,小青蛙在荷叶上唱歌呢!”
孩子们对于音乐会的探究越来越深入,兴致也越来越高,他们想筹备一场‘真正’的音乐会。由于材料的不足,孩子们陷入了困境。
我们和孩子开始讨论哪些东西敲击的声音更像乐器发出的声音,带着这个问题孩子们开始寻找,恩奇敲击玻璃瓶发出了木琴的声音、沫伊用木棍敲击竹筒发出了木鱼的声音、怀萱用手拍打奶粉罐发出了鼓的声音。孩子们发现只有一小部分的东西能够发出和乐器相似的声音,但开展音乐会需要的乐器却很多。于是我们便让孩子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更多在敲击中能发出和乐器相似声音的物品。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纷纷把“乐器”带来幼儿园分享,装着沙子的瓶子通过摇晃能发出沙锤的声音、两个瓶盖相互碰撞能发出响板的声音、用铁棍敲击铁罐子能发出三角铁的声音,“乐器”不断在丰富,孩子们的兴致也随之高涨。几天后,属于班级的音乐会拉开了序幕。孩子们用上自己寻找的“乐器”演奏着乐曲,场面十分热闹!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随着孩子们探究的不断深入,以观众的身份参加音乐会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了。在《指南》中提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于是,我们便开始和孩子们一起探寻身边能发出和乐器相似声音的物品,展开了一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音乐会。
在音乐会落幕后,孩子们对于音乐会有了很深层次的理解与感知。回到游戏中,孩子们将自己“演奏家”的经验与想象力相结合,创造了许多“新式乐曲”丰富了故事本身使得游戏变得更加有趣,同时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新《纲要》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给予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儿童在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与表现方式,教师应鼓励儿童自由选择各自偏爱或擅长的方式,以及运用多种方式的组合进行表现与表达。
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自主、积极、动脑动手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为了孩子们丰富知识经验,我们利用厦大高校资源请厦大艺术学院的哥哥姐姐们为孩子们举办音乐会,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音乐会的认识。这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提升了协作能力以外,在理解音乐会的同时也实践了音乐会,并且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用自己的方法尝试去解决问题,将其内化成经验迁移应用到各项活动中。在一次次的探索、创造过程中,教师支持幼儿探索行为,使每个幼儿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