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讯】推进园本教研,提升教师观察解读能力
发布时间:2019-01-22
浏览数: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能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然而,日常实践中,容易出现区域活动流于形式,有内容而无实质等现象。如何投放材料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地为幼儿学习服务?如何科学的观察、记录与解读幼儿的行为?种种问题成了老师们热议的话题。为此,我园在不同阶段就幼儿区域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思考与碰撞

首先,针对日常“如何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大班的老师重在区域材料的探究性、创造性和挑战性提出独到的见解。



中班的老师以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为着眼点,从材料提供的层次性、可变性、持久性以及资源共享等方面阐明了观点。



小班的老师则从区域材料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多样性的视角进行分享与交流。



托班段的老师根据幼儿特有的年龄以及环境特点,从材料的生活化、安全性、耐用性等方面进行了解析。



研讨中,大家有着各自的理解与思考,纷纷表示:颇有感触、收获良多。

分享与交流

充满智慧的老师们,还利用各种废弃材料、半成品等,与幼儿一起制作了丰富多彩的区域玩具。从玩具的名称、意图以及玩法等方面相互作介绍,每项玩具都是根据幼儿特点和发展需要而创作的。


 

25个班际交流的视听盛宴中,彼此饱受启发。可谓是创意多多、惊喜多多!


 

同时,教研组全体成员对本次区域材料的制作进行了评议与推荐,最终还评选了一、二、三等奖的奖项予以鼓励。



学习与提升

其次,老师们还认真学习了有关区域材料投放的理论思想与实操的相关资料,从中领悟区域材料趋于生活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指导思想

10月下旬,园领导又委派教师参加了幼儿园区角设计与教师观察介入实训营”的培训学习,旨在深入了解区角设计与观察介入的方法。


 

研讨与推进

为创设有效的区域互动环境,各班老师积极行动着,与幼儿共同商讨、创设了多功能区域墙,并在年段进行了观摩与交流。瞧,大六班创设的“扑克牌”互动墙,适于不同差异幼儿能力发展的自主操作;大一班创设的“墙面管道”,幼儿可以按自己预先设定水的流向进行探索与尝试。


 

还有中班的“爱我厦大”、“生活小礼仪”等环境创设,很好地促进了幼儿在社会性方面的教育与分享。


 

小班的“小鱼游来了”、“对对碰”等游戏墙也是幼儿最最喜欢的游戏场所……


 

梳理与提升

学成归来的老师们围绕区域活动“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及如何介

入与支持幼儿的行为”策略在园教研组进行了二次传达。分别PPT解说、理论分享、视频观摩、现场做练习、分组研讨等方式将周念丽教授的“观察”理念进行了解析。


 

通过大量的案例介绍,把吴佳瑛名师“如何进行区角设计”的种种做法传递给大家,使老师们对区域的创设与幼儿行为的解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老师们还通过研讨、商定了适于本年龄段的幼儿观察记录方式,对幼儿在区域中的行为进行实录跟踪,有的放矢。


 

在反复研讨与实践的往返轮回中,老师们的教育行为在不知觉地渐渐转变,从根本意义上推进了教研。我们仍将不懈地努力和支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新探索、新发现,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中的小主人!  

 

  (张静)


扫一扫,关注我们
地址:厦门市厦门大学海滨路57号 邮编:361005
电话:0592-2182521
园长信箱:xdyey@xmu.edu.cn
版权所有:厦门大学幼儿园
Top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