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草长莺飞。在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节气里,我园大班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踏上了以“追思·感恩·行动”为主线的沉浸式研学旅程,让红色基因与感恩之心在童心中悄然扎根。

童心致敬:祭扫仪式里的成长课
恰逢厦门大学104周年校庆前夕,孩子们主动提议祭扫校主陈嘉庚爷爷等先辈。从了解祭扫礼仪、手绘缅怀路线图,到排练默哀礼……每个环节都充满着孩子们的真诚期待。



4月2日清晨,孩子们手捧花束,依次来到陈嘉庚铜像前、鲁迅雕像和罗扬才烈士纪念碑前。在庄重的默哀仪式后,孩子们轻轻放上花束,稚嫩的脸庞写满肃穆。“陈爷爷为什么把校庆日定在清明呀?”当老师讲述校主“以清明之期喻感恩之心”的建校初衷时,孩子们纷纷点头:“原来感恩就是记住别人的好!”




童行实践:从感动到行动的蜕变
这场特殊的“行走课堂”,让感恩之情化作具体的行动指南:
■ 感恩校园篇
每天晨间,园所门口都会响起清脆的问候声——“保安叔叔早!”“保健医生好!”孩子们主动照顾山坡的绿植、给菜地浇水、随手拾捡垃圾……用“看得见的尊重”回报默默付出的幼儿园后勤人员。



■ 互助成长篇
“玩具归位日”成为新时尚,益智区的积木按颜色分类、建构区的管道排成“小火车”,孩子们发明了“玩具回家三步法”, 每次玩完玩具后,他们都会自觉将玩具分类整理,放回原位。这一小小的举动,不仅让玩具找到了 “家”,更让孩子们明白了有序生活的重要性。

■ 家园联动篇
手绘“护校小卫士”宣传卡、和爸爸妈妈共读校史绘本……孩子们用童言童语搭建起家园共育的桥梁,让“爱园情”从园所延伸到家庭。

童梦绽放:在传承中播撒希望
“陈爷爷说‘教育是强国之本’,我们现在要学好本领!”孩子们用彩虹色描绘出心中的愿景:有的画陈嘉庚爷爷,有的画美丽的厦大,有的画长大后像陈爷爷那样创办学校……这些充满稚气的作品,正是“爱与责任”的最好注脚。

从铜像前的庄重敬礼,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践行,这场跨越课堂的教育实践,让“感恩”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可触摸的行动、可延续的习惯。当孩子们帮同伴垫汗巾,当他们认真地呵护菜地的幼苗,当他们奶声奶气地给家长讲述校主故事,我们看到:先辈的精神正在童心中生根,爱园荣校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愿这次充满温度的研学之旅,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印记,让“心怀感恩、勇于担当”的品格,如同春日的幼苗,在先辈精神的滋养下,终将长成支撑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材。
(大五班)